盧亭是香港獨有的神話人物,具魚頭人身的特徵。
「再世盧亭」作品分為兩部份,由張歡師傅製作的傳統獅頭為首,再以神野猫製作的六合一魚身作延續,帶出首尾呼應的關係。
兩組作品都採用了「紮、撲、寫、裝」這四個傳統紮作必備工序,獅頭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傳統形態,魚尾以最具象徵性的「紮、撲」元素,以墨流及手繪去豐富「寫」這個工序,注入多用途的服裝與燈飾中作點綴。利用創意和現代技巧,在瀕臨失傳的工藝中增添實用性,把傳統紮作工藝在我們的生活中延續下去。
張歡師傅的竹扎獅頭,是具有香港特色的佛山南獅。
獅子在大自然中被稱為「百獸之王」,是中國文化中最為常見的吉祥神獸,它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代表英勇、王權和保護力,象徵著地位、尊嚴、吉祥、平安。
舞獅是中國文化和其他亞洲地區的一種傳統舞蹈形式,表演者穿著獅子服裝模仿獅子的動作,從而帶來好運。舞獅通常在農曆新年和其他中國傳統,文化和宗教節日期間進行。它也可以在重要的場合進行,例如開業活動,特別的慶祝活動或婚禮儀式。舞獅之前通常還會舉行「點睛」儀式。儀式由主禮嘉賓進行,把硃砂塗在獅的眼睛上,象徵給予生命。
中國的舞獅主要分南獅、北獅兩種。北獅多以細少、輕巧為主,較重舞動時的靈活性,在長江以北較為流行;而南獅則是較著重獅本身的氣勢,在華南較為流行。近年亦有將二者融合的舞法,主要是採用南獅的形象、北獅的步法,稱為「南獅北舞」。
我們有時將中國舞獅誤稱為舞龍。一種簡單的區別是,獅子通常只由兩個舞者操作,並有一條尾巴, 舞龍則更長,並被很多人握在竹桿上。中國舞獅的基本動作可以在中國武術中找到。
紮作佛山獅,需時13至15個工作天完成, 紮作主要材料有竹、沙紙、漿糊、鐵線等等。紮作的工序步驟大致分為「紮、撲、寫、裝」,先以竹篾和紗紙把骨架紮好,再貼上紗紙或綢布。外型完成後,跟著上色、描繪花紋圖案,最後安裝兔毛絨球、鏡片、花邊等作裝飾。當中講求造型和比例的精準、色彩配搭的敏銳和細緻的畫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