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作品
作品《立方拼圖》源自丹麥,其設計靈感汲取自「琮」的歷史軌跡。「琮」這種神秘的玉器,自新石器時代以來,便作為重要的祭祀器物,其象徵意義與外形歷經時代演變,以宋代的重新詮釋尤為經典,由神聖的祭器轉化為文化的珍品。
此次合作延續了這種重新詮釋的傳統, 工藝師將「琮」的精髓與現代數學益智遊戲巧妙融合,致敬這件跨越時空的藝術珍品,其精湛工藝與雋永魅力,世代流傳。
傳統工藝的故事
立方拼圖由丹麥博學者 Piet Hein 於一九三三年發明。其精妙之處在於以七塊形態各異、由三或四個單元立方體組成的部件,挑戰玩家拼組成三乘三乘三的正方體。其歷久彌新的魅力源於其簡潔優雅的設計與出乎意料的複雜性之對比:相同的部件能變化出無數造型與設計,從抽象雕塑到奇幻建築,激發創意與解難能力。一九六零年代,它作為教育工具,並被廣泛應用,突顯了其在培養空間推理和創造性思維的作用,證明了精湛的設計既能激發智力,又能帶來無窮的樂趣。
製作工序
七種獨特幾何形狀與圖案,構成其設計的基石。每個部件的交錯、對稱與角度各異,決定了其不同切面圖案的組合方式,因此每個部件都必須擁有獨一無二的圖案設計。
設計受「琮」的傳統紋樣所啟發,這些簡潔而雋永的幾何圖案,在拼圖部件表面重複與反射,創造出多樣化的切面,使工藝師們得以運用金屬鑄造工藝,探索多樣化的視覺效果與觸感。
作品以歷久彌新的失蠟鑄造精製而成,首先製作模具,將已雕好的泥件以矽膠覆蓋,待風乾後脫模。其後將蠟塊熔成液態,倒入模具待降溫變硬,形成蠟件。若成品設計較為複雜,便需分拆成若干小部分進行倒模,再將蠟件的接口用電烙鐵加熱,組裝成「蠟樹」。
完成蠟樹後,將其固定在鋼盅內,並注入石膏漿。待石膏凝固後置入窯中,以熱力將石膏包裹的蠟熔化。經過一段時間後,蠟樹因而熔化成液體,從石膏流出,留下一個空腔,成為了石膏模具。
然後,把所需分量的銅件以攝氏一千度以上的高溫熔化成銅液,把其注入石膏模中。石膏模會因而變熱,此時可將模具放入水中降溫。當銅液凝固後,石膏會被清除。按需要加以打磨、燒焊,銅件即更臻完美,若以俗稱「化黑水」的溶液浸泡銅件,作品會氧化成古銅色。
最後確認成品色澤後,將銅件進行最後一次加熱,並於表面掃上一層蠟,蠟遇熱熔化後成了一層保護膜,使作品可長久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