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以香港中學生的校園回憶與校服作為主題。
對於香港的大多數學生來說,穿校服上學是他們文化中值得珍惜的一部分。這是一個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的傳統,也是一個受到社會廣泛尊重的傳統。
當代工藝師林昆佑和林繁盛共同討論創作題材後,桌屏外框交由林昆佑以不同本地常見木材製造,外部以不同漆藝技術加飾。林繁盛則負責創作泥塑胎體,並由林昆佑以脫胎漆器技術作為藍本並加以改良和創作,做出雕像。
林繁盛將旗袍校服以立體的圓雕方式呈現,而浮雕上增添一男一女並穿上不同校服。藉以跳出浮雕的平面框架,在浮雕和圓雕的對比中,寄語「古意」「新傳」,以更為立體、自由之軀展望將來。
林繁盛以「校服」、「學生」、「屏風」、「轉身」作為雕塑題材,闡述對「回憶」的理解。作品揉合當代工藝師林昆佑以本地相思木製作的桌屏,和以用於製作神像和佛像的傳統漆藝——脫胎漆器技術,所創作的當代生活器物。他希望透過此創作,回憶香港的時、地、人和物的關係。
在幾個世紀以來的中國,屏風一直也是功能性和裝飾性並重的家居擺設,通常用作空間間隔,或作可靈活移動的屏障,用以提高私隱度及營造氣氛。在長久歷史裡演化出來的不同款式中,林昆佑挑選「桌屏」回應當下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