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在東方文化裡寓意美滿、統一、團結與和諧。
金澤跟隨俞國強師傅學習傳統白鐵工藝,他發現這個物料沒有想象中堅硬,有輕微的彈性。直至他親手剪裁白鐵,他才了解到白鐵是一種外柔內剛的物料,處理時需要用上的力氣也不少。探索白鐵的過程讓他聯想到陰陽的哲學:透過對立兩面,如動靜、奇偶、剛柔等達至和諧,並萌生起創作靈感。於是在設計整個作品時,金澤嘗試以兩儀的概念結合摺扇的形態呈現他的創意,運用結合參數化設計分析造型,模擬出整體結構。
作品展現白鐵本身的紋樣質感,在黃銅的襯托下,金澤利用摺疊的技術呈現光影的變化,最終完成一個蜿蜒曲折的風琴形裝置。多層拼接的方形勾畫出每一個彎,構成不圓滿的圓。作品是金澤個人哲學的具像演釋。
白鐵,亦稱為鍍鋅鐵,是鍍上鋅(Zinc)的鐵(Iron),既柔軟又耐用,也是眾多的金屬中最為便宜。只要將摺位打平緊扣便可接合成形,不用膠水,也不用一根釘子,充滿民間智慧。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塑膠和不鏽鋼還未流行時,價廉物美的白鐵成為了許多生活用品的素材,例如街頭巷尾可見的白鐵信箱、鐵閘、麻雀箱。除了家品之外,白鐵同樣也會應用於工業式的冷氣風喉上。
俞師傅當初接觸白鐵工藝全為兩餐糊口。他初期學習由了解工序和工具開始,到量度尺寸、開料和整成一個個冷氣風喉。俞師傅在製作過程中非常注重每個細節,必須先理解每一個部件才能把平面組成一個立體,因為白鐵製品的每個摺骨位都透露了工藝師的功架和所花費的時間,這也是師傅喜歡白鐵多於塑膠的其中一個原因。
製作工序
整個作品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現代參數化設計和運用傳統技術製作的七個步驟——畫線、標點、剪鐵、包邊、機摺、錘打、扣骨。
金澤在設計基本圖樣後,在立體設計專用程式內設定好邏輯,運算出模擬結構、圖形輪廓和造型。大至整體結構,小至每一個彎位,都可以精確地轉換成實際尺寸與角度。透過改變參數,金澤就能夠隨時調整每個部件的造型和效果,並可與俞師傅即時溝通及判斷作品的可行性。
有別於傳統用尖銳的雪插勾畫出框線,金澤會直接把圖紙以原大比例打印出來裁剪,依圖紙描繪出外框線條和每一道接痕。標上駁位後,他會用直鐵剪或曲鐵剪裁出圖形。這個過程必須精準控制力度才能剪裁出理想效果。
當所有部件完成剪裁後,經過反覆試驗,確定扣骨前後順序、摺鐵方向和收口處理;按照已畫好的線條對位,摺打出最理想的扣骨結構和造型。
作品的頂端和底部在師傅的協助下完成包圓邊的工序。然後把需要的連接部件以鎚仔敲打駁口位至扣緊穩固,也是行內人俗稱的「扣骨」。接駁的方法會因應駁口的位置而分為兩種:拼接和角接。拼接可以用熨骨、扣骨或單雙口連接兩個平面;角接則可用東洋骨及包圓邊做到角與角的連接。
經過合力創作,他們把十二個部件,最後拼湊成一套三件的風琴狀裝置藝術。